政策法规|北京发布全国首部城市照明“十五五”规划 展示“未来之光”的图景

正在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将审议“十五五”(第十五个五年,2026年至2030年)规划,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基本政策方向。
就在近期,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也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十五五”时期城市照明发展规划》。官方网站10月13日的发文显示,该规划不仅是北京全市城管领域发布的首部“十五五”规划,也是全国首部城市照明管理领域的“十五五”发展规划。

▲北京城管委网站截图
01 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意义
这份规划将城市照明定位为未来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和感知网络,其意义超越了简单的“点亮”功能:
照明成为城市物联网的重要载体:规划中要求大规模提升路灯的智能控制率,到 2030 年,“道路照明实现智能控制率达 80%以上”。这意味着每一盏路灯都可能成为一个智能节点。它们不仅可以远程控制、按需照明,未来更有潜力集成各种传感器,收集环境、交通、人流等实时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推动城市服务的“精准触达”:规划中提出的“一刻钟微光生活圈”和分级照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时空和人群的精细化服务。它预示着未来的城市照明将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能根据区域功能、人流车流密度、甚至是特定活动(如重大庆典)的需求,动态调整、精准响应,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的效能与体验。
塑造独特的智慧城市文化身份:智慧城市并非千篇一律的技术堆砌。北京规划最独特的一点,是将智慧照明技术与古都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度融合。例如,通过灯光打造中轴线“现代与古都对望的夜间视廊”,以及在长城、大运河等文化带运用互动和虚拟技术丰富夜游体验。这为其他历史名城提供了范本:智慧化不仅可以提升效率,更能生动地讲述城市故事,强化文化自信。
02 对照明行业趋势的推动

▲中轴线及其延长线整体呈现现代与古都对望的夜间视廊(图源:《北京市“十五五”时期城市照明发展规划(重点区域照明效果指引)》)
北京的这份城市照明规划,也为全国照明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航向:
确立“光健康”为产品研发新方向:规划中强调“全龄友好”,并关注光对人与环境的友好性,如在老年社区和儿童活动区改善照明,这直接推动了行业从追求“亮度”到关注“光品质”和“光健康”的转型。未来,具备无频闪、高显色、符合人体节律的健康照明产品将成为市场主流。
加速照明与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规划中描绘的夜游线路、灯光秀、以及为夜经济打造的各类场景,极大地拓展了照明的应用边界。这将促使照明企业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数字媒体等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单一的硬件供应商,转型为整体光环境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强化绿色低碳的行业核心议题:规划设定了明确的节能降碳目标,如“年节电1.62亿度、节碳12.75万吨”。这不仅是北京的任务,更是对全行业提出的硬性要求。它将倒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更低功耗、更长寿命、使用更多环保材料的产品,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革命。
总而言之,北京的这份城市照明规划,其价值在于它系统性地描绘了一幅“未来之光”的图景:这光,是高效的、智能的;是温暖的、人性的;是绿色的、可持续的;更是有故事的、能传承文化的。它为正在探索中的中国城市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方法论与实践样本。



文章来源:《中国照明电器杂志》微信公众号

